井冈山康辉国际旅行社



初心之路|井冈山上的海归讲解员:挖掘革命历史背后的温情

2021-04-06 澎湃新闻 19

在江西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游客们常能看到一名着装得体、身子挺拔的年轻人清清嗓子,背上扩音器,穿梭于一排排黄色干打垒土坯房之间,自信、从容地讲解着发生在井冈山这片红色沃土上的革命故事。

他叫毛浩夫,井冈山上的一名85后海归讲解员。听红色故事长大的他,学成归来后放弃在大城市高薪的职位,受义务宣讲红色文化大半辈子的爷爷毛秉华影响,一头扎进家乡井冈山的红色宣讲工作中,捧过了传承红色文化的接力棒,由此展开了一段重新认识家乡、认识父辈的寻根之旅。

毛浩夫爷爷毛秉华半个世纪义务宣讲井冈山红色文化。来源:受访者提供革命先烈陈毅安写给未婚妻的英文贺年卡,优雅的字体、流畅的英文表达和深情的流露让毛浩夫不禁感慨;爷爷受开国上将李聚奎委托寻找先烈贺国中遗照的经历,让毛浩夫认识到革命先驱间的浓浓战友情谊。毛浩夫逐渐意识到,他并不只是简单的讲解历史,更是在挖掘革命历史背后的细节和温情,是在与革命先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海归”青年的选择

1989年,毛浩夫出生在红色沃土—江西井冈山,“红米饭,南瓜汤”,听着红歌长大的他很早便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红色种子。虽然熟知曾在家乡战斗过的红色英雄,但他对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历史细节和革命故事不甚了解。“不明白老一辈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艰辛,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为家乡迎来全国的游客而自豪。”他说。

2014年,毛浩夫在英国赫尔大学金融系完成硕士学位的攻读,毕业归国。在南昌短暂工作两年后,2017年初,毛浩夫从南昌回到井冈山,成为江西干部学院的一名现场教学讲师,由此展开了一段重新认识家乡、认识父辈的寻根之旅。

毛浩夫爷爷毛秉华半个世纪义务宣讲井冈山红色文化。来源:受访者提供“可能是因为我本科在上海读书,对都市的向往在大学阶段就得到了满足,对大城市不是很向往。”毛浩夫解释,越是在外面“漂”,他越发现对家乡的了解不够。毛浩夫坦言,当时他也只是把在江西干部学院的工作当成体验“外向型”工作的一段经历,并没有久留的计划。随着对爷爷毛秉华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了解增多,毛浩夫发现,这片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似乎有着太多他不曾了解的过往。历史带来的震撼越多,井冈山就变得越发“神秘”——这座山中的魅力引发了毛浩夫的深深好奇。

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曾在北京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应中央号召,作为南下干部拖家带口支援井冈山革命老区,曾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毛秉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调任至博物馆后,讲好井冈山的故事便成了他一生的使命。

从毛浩夫记事起,爷爷的身影就总是和红色教育分不开。印象中爷爷永远穿着正装,随时准备着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宣讲,为了发掘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毛秉华一边义务宣讲,一边收集井冈山的党史资料。在他看来,只有追寻革命者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音,才能感受井冈山精神的脉搏。

毛浩夫至今记得,第一次听课时,主持人对爷爷的描述——“毛老这一辈子为井冈山红色工程事业、教育事业筹集了社会资金1100万。”如此庞大的资金让他感到惊诧,爷爷的职位并不高能筹集这么多资金实非易事,他也终于明白爷爷为何被称为“红色化缘人”。“这是一代人共性的东西,老一辈人对这方面都很执著。”毛浩夫深有感触。

而最让毛浩夫佩服爷爷的地方在于爷爷让红色讲解有了更多现实意义。井冈山的革命传统教育是引领全国的一面旗帜,形式有现场教学、室内访谈教学、红色家书等,史料征集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毛秉华在世时走访了几十位老红军,但是到毛浩夫接手工作时,这些老同志均已离世。每说到此处,毛浩夫都感到痛心不已,“不去记录和传承,时间会卷走一切。”

了解爷爷的工作之后,毛浩夫对爷爷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亲切感上又增添了钦佩与尊敬,他开始将爷爷当作工作上的前辈。

2017年8月,毛浩夫正式参加红色文化宣讲,陪同爷爷调研采访、走访部队、重走红军路。2018年,这位在博物馆义务宣讲了半个世纪的老人走了,毛浩夫悲痛之余接过了爷爷的身上的担子。“是一种使命的传承,我会把井冈山的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让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前进的路上。”毛浩夫说。

1.jpeg

进行红色宣讲的毛浩夫。来源:受访者提供寻找一张照片的经历实际上,让毛浩夫感动的不仅是以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红色传承人的执着,还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最初引起毛浩夫注意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一张英文贺年卡,抱着好奇甚至是“挑刺”的心态,他读出贺年卡上的英文后发现,这是烈士陈毅安寄给未婚妻李志强女士的贺年卡。优雅的字体、流畅的英文表达和深情的流露让毛浩夫不禁感慨。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毅安,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参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军早期的高级将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1928年在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写下的这一名句,反映的正是时任红四军第31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的陈毅安,率领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黄洋界战胜了十倍以上的敌人,保卫了革命根据地。1951年,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首批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陈毅安烈士的证书为第九号,由此他也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

陈毅安烈士在战场上的机智英勇和在情感中的细腻温柔,与革命烈士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毛浩夫感触颇深。他意识到,在坚毅严肃、骁勇善战的外表之下,红军战士有着真实真情的一面。触摸、讲解先烈们的遗物,并不只是简单陈述历史,更是还原历史背后的温情。

除了陈毅安先烈的故事,爷爷毛秉华曾给毛浩夫讲述了一张有着特别意义的照片,至今让毛浩夫印象深刻。

这是一张彭德怀元帅苦寻多年未果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名为贺国中,曾与彭德怀等同志一起发动武装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红五军军党委委员兼第十三师第七团党代表,是红五军重要的指挥员之一。1928年11月,贺国中随彭德怀等率红五军主力在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

在坚守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等战斗中,贺国中沉着勇敢、战斗英勇,被誉为“虎将”。1929年6月下旬,在攻占江西安福县城的战斗中,年仅25岁的贺国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倒在身旁的战友李聚奎怀里。

当时,彭德怀元帅在几次最困难的时候,得到贺国中的支持,得知贺国中壮烈牺牲,彭德怀十分悲痛。而贺国中也是开国上将李聚奎的入党介绍人,寻找照片的愿望从彭德怀传到李聚奎。一番寻找也未果后,李聚奎便拜托毛秉华帮忙去湖南寻找贺国中先烈的后代,希望能找到一张留存在世的照片。

1987年,当时年过六旬的毛秉华不顾舟车劳顿,从江西赶到湖南娄底市贺国中的家乡。到了双江乡一带,当天正是冬至,毛秉华看到一位老人领着人趁着天黑正在村口“挂冬纸”,便上前询问:“你知不知道你们这里有一位贺姓烈士的后代?”正巧,这位老人正是贺国中的遗孤贺松云。几十年来,因为不知父亲牺牲的具体地方,每年清明、冬至和过年过节,贺松云只好向面朝湘东赣西的井冈山方向祭悼父亲。

那天,毛秉华与贺松云聊到半夜,将彭德怀元帅和李聚奎将军的挂念转告他,询问是否有先烈遗照。听说元帅健在时常怀念父亲贺国中,并想要他的照片,贺松云连声说:“有呀,有呀!是1926年在黄埔军校照的。”说着到楼上的墙缝里取出一只木盒子,打开油布,把一张早已褪色但图像仍很清晰的照片递给毛秉华。

“照片找到了,我赶紧翻拍、放大,去北京向老将军汇报。”毛秉华讲述,当时李聚奎已经住进解放军总医院的康复楼。看着照片,老将军激动得流出了热泪,他向周围人回忆起最后见到贺国中的那一幕:贺国中骑着白马,正准备绕过敌人的碉堡,一个子弹打过去,李聚奎在背后接住了倒下的贺国中,看着他负伤牺牲在自己怀里。

晚年,因为年事已高并患病,李聚奎连家人都快认不出来。但据他的儿子说,有次陪床时,他看到父亲抬起手来好像交代什么,当他凑过去听的时候,才知道他说的是“贺国中,你来了!”。听闻贺国中儿子是一名退休工人,孙子成了厂里的劳动模范,曾孙还是班上的三好学生,李聚奎连声向毛秉华感慨:“后继有人了”。

现在,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张照片被珍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进行红色宣讲的毛浩夫(左一)。来源:受访者提供创新宣讲形式如今,已成为“毛秉华工作室”负责人的毛浩夫讲解井冈山红色故事越来越熟练。他告诉记者,在展示形式方面,老一辈讲解员多使用授课式、讲座式的方法进行一对多的讲演,而现在的讲解员多使用体验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访谈教学或情景演出的方式,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带领学员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从而对井冈山的红色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形式上的创新为宣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毛浩夫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学员们来到井冈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时确实会感动,但这种情感很容易在离开之后被淡化。“所以在内容传递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现实的思考。”于是实施“互联网+”计划成为了新一代宣讲的必选项,比如制作短视频、进行新媒体平台推广、打造井冈山虚拟红色人物IP来讲述红色故事。相比于之前面对面的宣讲,“制作好视频在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形式上更接地气”,毛浩夫称,如何用年轻人更喜欢、更活泼的方式去传播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和精神,是大家目前都在思考的问题。

2.jpeg

毛浩夫爷爷毛秉华半个世纪义务宣讲井冈山红色文化。来源:受访者提供对于毛浩夫来说,他的优势是可以进行双语讲解。但他告诉记者,双语讲解并不意味着简单翻译文本,而是要求讲解员在领悟革命故事和准确翻译故事内容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用外国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增加“有效沟通”,要领悟习总书记所说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精神。为了给国外游客讲好井冈山革命故事,毛浩夫大量阅读党史文献,并与翻译较为权威的英译本逐一比对,力求用词精准,探索井冈山革命故事的国际表达。他解释,将外国游客感兴趣的部分与讲解全部内容结合,才能在吸引外国游客兴趣的基础上提升有效表达的效率。“很多外国游客对毛主席诗词感兴趣,我就把其中与井冈山有关的,或是在井冈山创作的诗词找出来,与讲解相结合,扩充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毛浩夫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有的外国游客在听完讲解之后感慨“中国共产党原来是在这么艰辛的条件下一步步走过来的”。

但国外来访者对革命历史的偏见和误解也造成了沟通中的障碍。如何做到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毛浩夫在双语讲解中一直注意的问题。

作为“毛秉华工作室”的负责人,毛浩夫能感受到传到他手中的接力棒沉重的分量,这其中包含了爷爷的心血和井冈山精神火种的温度,但如何让宣讲焕发出新的生机还需要更多努力。为了将一手资料转化为社会财富,“毛秉华工作室”出版过《永远的丰碑》一书,主要是对近年来所搜集的史料信息进行的整理。但是由于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且考虑到井冈山现场的红色培训课程已延续了十多年,所以毛浩夫目前计划是希望通过课程研发,将目前工作室了解到的红色资源进行转化——“也算是给建党百年献礼”,毛浩夫充满信心地说。

目前,他们的工作室也正在研发一堂名叫“旧物初心”的新课程,旨在将革命文物引入室内教学,让学员们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这门新课程,毛浩夫绘制了一张长长的史实考证计划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大量的实地走访工作等着他们去挑战。

向外宾讲好“中国故事”是毛浩夫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来源:受访者提供四年时光转瞬而逝,对井冈山红色历史文化“从不了解到有所了解,从不感兴趣到被红色文化的魅力折服”,毛浩夫让传递到他手中的井冈山文化接力棒焕发出新的光彩,使井冈山精神火种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这将是我一直坚守的初心。”毛浩夫说。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 认证图标